吉林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重要講話精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信息化、網(wǎng)絡化、現(xiàn)代化為切入點,探索走出一條“四個延伸”+“四個賦能”的新路,著力打造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高地,以數(shù)字賦能有形有感有效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四個延伸”拓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數(shù)字化版圖
為了拓展網(wǎng)絡育人空間,吉林省通過“四個延伸”充分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活動。
向課堂延伸,構建智慧課堂教學新范式。吉林省教育廳等十部門制定《加強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施方案》,提出優(yōu)化網(wǎng)絡育人空間,用好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優(yōu)質資源共建共享共用的工作目標。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印發(fā)《關于深入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學校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的實施方案》,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學校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全州中小學校利用智慧黑板等數(shù)字技術,支持教師在課堂上實時推送圖文、音視頻等教學資源,播放3D動畫,增強教學直觀性與互動性。長春市教育局、市民委與吉林大學探索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聯(lián)盟,首批聯(lián)盟成員單位涵蓋高等教育、中等職業(yè)教育、基礎教育等各級各類學校共12所。利用高校技術資源優(yōu)勢,深入挖掘具有長春特色的紅色資源、民族發(fā)展史、“三交”史和聯(lián)盟學校校本文化資源,強化地方特色課程整合利用,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課堂教學的感染力與吸引力。
向“頭腦”延伸,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各高校借助現(xiàn)代科技手段,不斷豐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形式。吉林大學開發(fā)“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虛擬沉浸式課堂建設項目,運用VR(虛擬現(xiàn)實)技術,精心設計“良渚文化”“花瓣紋彩陶缽”等場景,讓學生通過虛擬現(xiàn)實設備,充分感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更加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和價值,進一步增強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在教學中引入AI助教,實現(xiàn)概念解答、歸納總結、案例分析和題目講解等多種輔助教學功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指導,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吉林動畫學院以數(shù)字技術為驅動,堅持“技術賦能藝術、藝術傳遞文化、文化凝聚共識”理念,依托VR、AR(增強現(xiàn)實)技術,再現(xiàn)歷史文化瑰寶。通過重現(xiàn)“西域都護府”等場景,將各民族傳統(tǒng)音樂、舞蹈、繪畫、非遺技藝等轉化為數(shù)字化資源,讓學生沉浸式體驗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對“五個共同”的中華民族發(fā)展史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
向校園延伸,打造數(shù)字化校園育人新環(huán)境。為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吉林省教育廳以“五有校園”為目標,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充分發(fā)揮民族地區(qū)學校特色,創(chuàng)設“一校一品”校園文化,充分利用學校走廊、長廊、櫥窗、墻壁等空間場所,設置標語、圖案、宣傳畫冊等2萬余幅(件),建設完成長廊文化、校園景觀等300余個,打造“中華一脈、同心筑夢”“匠心逐夢”等主題文化特色品牌100余個。在吉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省宗教事務局)的支持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等地中小學校建設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引入數(shù)字展示技術,讓靜態(tài)的文化展示“活”起來。延吉市北山小學的“中華民族文化長廊”嵌入了觸摸互動屏,點擊屏幕即可觀看各民族風俗文化的短視頻、聆聽民族音樂。
向社會延伸,構建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新生態(tài)。吉林省教育廳聯(lián)合婦聯(lián)、團委等部門,整合家庭、學校、社會各方資源,建立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教聯(lián)體”,組織實施中小學心理健康“潤心行動”家庭教育周末大講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對家長的思政教育工作,線上線下參加學習的家長總人數(shù)超過1000萬。各地加強家長學校建設,利用學校微信公眾號、家長會、學校開放日等常態(tài)化開展家庭教育活動,形成了學校積極主導、家庭主動盡責、社會有效支持的育人格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與延邊博物館等教育基地合作,組織各民族中小學師生參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延邊歷史文化陳列”。學生利用AR導覽設備掃描文物即可觸發(fā)3D動態(tài)解說,在視覺、聽覺、觸覺上獲得全新的觀展體驗。數(shù)字化賦能的陳列全景式展現(xiàn)了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讓青少年身臨其境地感受在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延邊大地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增強了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四個賦能”激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數(shù)字化動能
為了提升育人成效,吉林省依托網(wǎng)絡、思政、文化和實踐活動,不斷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走深走實。
網(wǎng)絡賦能,夯實數(shù)字化教育基礎。按照教育部關于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部署,吉林省積極籌建全省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設置了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板塊,通過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深度融合,搭建覆蓋大中小學各學段的教育“云平臺”,面向學校、教師、學生、家長提供“一站式”的教育教學服務。各地加強網(wǎng)絡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教育數(shù)字化硬實力,實現(xiàn)校園網(wǎng)絡全覆蓋,為智慧教育鋪就“高速通道”。在課程資源上,一方面,與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保持同步更新,保證師生能夠及時使用國家層面的最新資源;另一方面,鼓勵各地探索建設本地課程資源,如長春市建設“長春云校”,開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板塊,全市萬名中小學師生依托線上智慧教育平臺共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優(yōu)質課程,有效提升課堂參與度,讓共同體理念入耳入腦入心。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發(fā)布一批以民族團結為主要內容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課程、教學設計和課件,進一步豐富了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本土化資源。吉林省教育廳組織開展了全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精品課程評選活動,向教育部推薦各學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精品課193個,部分課程將入選國家平臺,其他課程將陸續(xù)充實到本地平臺,供全省學校交流借鑒。
思政賦能,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吉林省成立全省高校網(wǎng)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整合省內高校網(wǎng)絡建設管理資源、文化資源和教育資源,積極構建“直達學生、輻射全省”的高校網(wǎng)絡思政工作平臺。在“吉小思”微信公眾號開設“吉林高校同心曲”專題,發(fā)布圖文視頻17個,集中報道展示省內高校開展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活動。以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思政微課等優(yōu)質網(wǎng)絡文化作品展播。其中,吉林省教育廳、吉林省教育電視臺、吉林省高校網(wǎng)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聯(lián)合延邊大學,設計制作“奮斗有我”大思政課堂第八課“丹心寸土吳大澂”,帶領青年學子超越時空學習感悟吳大澂的愛國故事,在大思政課中感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力量,視頻課單篇播放量1.6萬。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舉辦大中小學同上“開學第一課”活動,設置1個主會場與3895個分會場,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厚植家國情懷,奏響新時代主旋律。15萬余名師生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課和音樂思政課為核心內容,共赴一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政教育盛宴。
文化賦能,擦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底色。吉林省充分挖掘“三地三搖籃”獨特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教育。延邊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地區(qū)最早建立的高校之一,積極服務邊疆治理和維護民族團結等國家重大戰(zhàn)略,打造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示館為主體的“四館一廊”育人陣地,已成為延邊地區(qū)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平臺,吸引了3萬余人次參觀學習。學校精心打造《鄭律成》歌舞劇,以“信念深扎民族根,旋律熔鑄中國魂”為主題,在中央歌劇院等多地演出達21場,吸引了30余家媒體報道或直播,覆蓋人數(shù)超過500萬,先后榮獲文旅部、教育部、吉林省等各級榮譽多項。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以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為重點,結合勞動節(jié)、國家公祭日、國慶節(jié)、一二·九運動紀念日、州慶等重要紀念日,在中小學校開展社會實踐、詩詞朗誦、書法繪畫等相關主題教育活動,發(fā)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鑄魂育人功能。以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抓手,常態(tài)化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及先賢人物故事閱讀、名師薦讀、親子閱讀、“書香伴我成長”等讀書征文系列活動,打造“書香班級”“書香校園”,將中華文化精神血脈烙印在各民族青少年心中。
活動賦能,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吉林省教育廳確定每年9月作為全省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宣傳月,鼓勵中小學校以“九個一”活動為主要內容,結合學校實際從中選擇合適的形式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吉林省委教育工委會同共青團吉林省委舉辦首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講好中華民族故事”比賽活動,共評出獲獎作品105件,并在全省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推進會上進行展示。各地中小學依托“同上開學第一課”活動,積極開展“民族團結主題班會”“最美民族團結故事征集”等活動,引導各民族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和文化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組織中小學校開展“上紅課”“走紅路”“讀紅書”“畫紅畫”“觀紅影”“唱紅歌”“聽紅史”等紅色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加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激勵學生厚植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積極響應“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號召,組織各民族中小學生參加“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主題研學活動,赴新疆阿勒泰地區(qū)開展“紅石榴同心營”青少年交流活動等教育實踐活動,促進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
當前,教育強國建設扎實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也必須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吉林省將繼續(xù)堅持以育人為本,以技術為翼,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補充,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育手段,以數(shù)字賦能打造智慧課堂,不斷豐富教育內容和手段,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更生動更形象,將理論概念變?yōu)榭筛锌芍孽r活體驗,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深化“五個認同”,將“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根植于各民族學生的心田。
責任編輯:李景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hrajidm.cn All Rights Reserved.